west china medical publishers
Keyword
  • Title
  • Author
  • Keyword
  • Abstract
Advance search
Advance search

Search

find Keyword "外周静脉" 34 results
  • 眼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舒适度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讨论眼科患者术后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对舒适度的影响及留置位置选择对生活自理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11月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100例眼科患者为调查对象,就外周静脉留置针在治疗过程中的留置时间、留置位置、留置疼痛感及对生活自理的影响等涉及患者舒适度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为2~4 d,不同留置位置其无菌透明敷贴卷边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5.179,P=0.002),不同留置位置其疼痛程度无差异,留置针敷贴卷边程度与留置时间呈正相关(rs=0.363,P<0.001),不同留置位置对生活的影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7.003,P=0.001)。留置针留置过程中患者自觉症状较轻。 结论 眼科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应尽可能选择在前臂,可减少留置针敷贴卷边情况的发生,并能减少留置针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以提高其舒适度。

    Release date:2016-09-07 02:33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KG)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4 年1 月- 9 月将260 例PICC 置管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0 例。观察组患者应用EKG 即时定位技术引导导管尖端定位,对照组应用体表定位方法定位,两组患者均在置管后行胸部X 线检查,比较两组导管到位率。 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到位率为98.46%,对照组为8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腔内心电图引导下行PICC 置管尖端定位法能提高导管尖端到位率。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feel Hydrocolloid Dressings in Preventing Peripheral 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s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hydrocolloid dressing in preventing peripheral phlebitis due to intravenous infusions. MethodsFrom April 1st to October 30th, 2014, 320 patients admitted in the Biliary Department of West China Hospital for parenteral nutrition were collected along with their clinical data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A total of 160 patients who were alloca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ccepted simple dressing with 3M adhesive tape (6 cm×7 cm) at the intravenous catheter site. In contrast, hydrocolloid dressing (5 cm×7 cm) was applied at the intravenous catheter site and then covered with 3M adhesive tape (6 cm×7 cm) for the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sultsPhlebitis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 (115 patients) than that in the interventions group (64 patients) (χ2=32.978, P<0.001). In addition, the severity of phlebitis was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n tha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Z=-4.466, P<0.001).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ConclusionHydrocolloid dressing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delaying the occurrence of peripheral phlebitis due to intravenous infusions.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Investigation on Knowledge of 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Oncology Medical Staff Members of Class-Ⅲ Hospitals in Chengdu City

    目的 了解成都市肿瘤科医护人员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认知现状,为今后开展PICC相关知识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成都市5家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医护人员309名(医生134名,护士175名)进行PICC认知态度现状调查。 结果 成都市三甲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PICC认知呈中等偏低的水平,护士PICC知识的掌握高于医生(P<0.05),护士PICC态度得分优于医生(P<0.05)。94.84%的医护人员知道PICC技术;只有8.38%的肿瘤科医护人员接受过PICC专业培训。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工龄、职业与PICC认知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甲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对PICC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总体认知仍有待提高,需加强PICC相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PICC认知水平,以利于肿瘤专科开展PICC技术,促进肿瘤护理的专业化发展。

    Release date:2016-09-08 09:13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超声技术联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在导管多次异位颈内静脉复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多次异位到颈内静脉时的有效复位方法。 方法收集2014年3月-12月在血管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异位到颈内静脉3次以上的患者17例,对其首先按常规复位法复位3次,仍不能成功复位,则采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以利用血液流向和重力作用,将异位的导管调整至正常位置。 结果17例患者先采用常规复位法复位3次,均不成功。改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进行复位,一次复位成功16例,成功率为94.11%;二次复位成功率达100%。 结论PICC置管联合血管超声,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颈内静脉,采用常规复位方法3次,均不能成功复位时,采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可有效纠正导管头端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反复送管所致静脉并发症。

    Release date:2016-11-23 05:46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胸外科禁食患者经外周行静脉高营养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胸外科禁食患者行外周静脉高营养的临床效果,分析其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留置针保留时间以及护理干预和健康指导的作用。 方法观察2014年4月-6月40例短期内需行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建立外周静脉通道,输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 440 mL/d)行静脉高营养治疗和贯穿整个疗程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观察其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留置时间。 结果纳入患者中仅1例发生输液通路的阻塞,并予更换留置针;另有4例静脉炎(Ⅰ级)。其他患者全肠外营养输注疗程中均无红斑、疼痛、水肿或静脉条纹等静脉炎发生或其他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平均留置时间为(3.07±1.73)d。 结论胸外科术前或术后禁饮禁食患者,短期内通过外周静脉给予高营养支持并辅以护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其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且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合理,在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化学疗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路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 目的 总结肿瘤患者化学疗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路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经验与效果,提高医护团队的工作效率。 方法 针对化学疗法PICC路径管理前医护合作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配置医护团队,建立PICC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规范PICC技术操作、技术维护质量标准等措施,实现PICC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 结果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医护工作效率,降低PICC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提高。 结论 实施肿瘤患者化学疗法PICC路径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护理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化,PICC技术管理更加规范,可为患者节约住院费用,并加快病床周转。

    Release date:2016-09-08 09:27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重症医学科构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医护一体的工作模式探讨

    目的在重症医学科(ICU)开展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医护一体合作的工作模式,以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解决重症患者置管的相关问题,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 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3月入住ICU的置入PICC的患者229例,按照入住日期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两组CRBSI的发生率和PICC置管成功率。 结果试验组CRB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PICC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ICU构建PICC医护一体的工作模式,能显著提高重症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CRBSI发生率,减少了重症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患者外周静脉,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 将2008年2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并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95例患者按自愿选择原则,49例纳入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46例纳入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两组静脉穿刺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置管的液体流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穿刺置管时间观察组平均为16 min,对照组平均为24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7.91%,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82.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置管液体流速最大(118 ± 1)滴/min,对照组则为(184 ± 1)滴/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ICC静脉穿刺置管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静脉液体流速完全能满足治疗需要,值得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推广应用。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对规范化培训护士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能的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规范化培训护士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知识的认知及掌握情况。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2009年-2010年已在医院肿瘤科轮转工作过的57名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PICC维护知识的不记名调查。 结果 规范化培训护士对揭除穿刺处敷料的方向、穿刺处皮肤消毒面积、PICC导管是否可直接接触无菌胶带、脉冲式冲管及正压式封管的方法等内容,回答正确率均在90.9%以上;而对于PICC术后首次更换敷料的时间、注射器型号的选择、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内容,回答正确率为69.09%。 结论 为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PICC维护质量安全,对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全面性的PICC维护培训刻不容缓

    Release date:2016-09-08 09:52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4 pages Previous 1 2 3 4 Next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