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 china medical publishers
Keyword
  • Title
  • Author
  • Keyword
  • Abstract
Advance search
Advance search

Search

find Keyword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25 results
  • 特定电磁波照射对预防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目的 观察使用特定电磁波(TDP)照射对预防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12月将120例行PICC的肿瘤科老年患者根据登记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在PICC常规护理基础上于置管24 h后加用TDP治疗,2次/d,20~30 min/次,连续使用7 d。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8.33%,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应用TDP能有效预防和减少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Release date:2016-09-08 09:14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超声技术联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在导管多次异位颈内静脉复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多次异位到颈内静脉时的有效复位方法。 方法收集2014年3月-12月在血管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异位到颈内静脉3次以上的患者17例,对其首先按常规复位法复位3次,仍不能成功复位,则采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以利用血液流向和重力作用,将异位的导管调整至正常位置。 结果17例患者先采用常规复位法复位3次,均不成功。改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进行复位,一次复位成功16例,成功率为94.11%;二次复位成功率达100%。 结论PICC置管联合血管超声,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颈内静脉,采用常规复位方法3次,均不能成功复位时,采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可有效纠正导管头端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反复送管所致静脉并发症。

    Release date:2016-11-23 05:46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化学疗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路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 目的 总结肿瘤患者化学疗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路径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经验与效果,提高医护团队的工作效率。 方法 针对化学疗法PICC路径管理前医护合作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配置医护团队,建立PICC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规范PICC技术操作、技术维护质量标准等措施,实现PICC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 结果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医护工作效率,降低PICC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提高。 结论 实施肿瘤患者化学疗法PICC路径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护理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化,PICC技术管理更加规范,可为患者节约住院费用,并加快病床周转。

    Release date:2016-09-08 09:27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 方法2012年2月-4月选取需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41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静脉穿刺次数、穿刺点出血、穿刺周围皮肤红肿、皮温增高、穿刺肢体肿胀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中,自愿选择PICC置管6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 h内出血61例(88.4%)、24 h后出血2例(2.9%),周围皮肤发红8例(11.6%),皮温增高4例(5.8%),穿刺肢体肿胀2例(2.9%);选择静脉留置针34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 h内出血4例(1.1%)、24 h后出血18例(5.2%),周围皮肤发红68例(19.5%),皮温增高54例(15.5%),穿刺肢体肿胀62例(17.7%)。 结论早期选择PICC静脉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静脉治疗中静脉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及穿刺痛苦,优化管理整体治疗周期静脉治疗费用,是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重症医学科构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医护一体的工作模式探讨

    目的在重症医学科(ICU)开展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医护一体合作的工作模式,以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解决重症患者置管的相关问题,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 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3月入住ICU的置入PICC的患者229例,按照入住日期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两组CRBSI的发生率和PICC置管成功率。 结果试验组CRB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PICC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ICU构建PICC医护一体的工作模式,能显著提高重症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CRBSI发生率,减少了重症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患者外周静脉,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管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塞原因,寻求措施以减少堵管发生率。 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97例留置PICC发生管道堵塞的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堵管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 结果97例PICC置管患儿中,17例发生堵管,发生率17.5%,堵管后再通成功12例。低年资护士维护者堵管发生较多;夜间堵管较多。 结论针对新生儿PICC堵管的主要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干预能降低PICC堵管率。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KG)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4 年1 月- 9 月将260 例PICC 置管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0 例。观察组患者应用EKG 即时定位技术引导导管尖端定位,对照组应用体表定位方法定位,两组患者均在置管后行胸部X 线检查,比较两组导管到位率。 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到位率为98.46%,对照组为8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腔内心电图引导下行PICC 置管尖端定位法能提高导管尖端到位率。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实践

    目的 总结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实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与经验。 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3月对51例肿瘤患者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其中10例在超声引导下施行。 结果 50例首次操作置管成功,1例首次置管失败,1周后再次置入成功,无重要并发症。 结论 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 置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Release date:2016-09-07 02:34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管理与质量控制

    【摘要】 目的 总结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并发症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方法。 方法 对2008年11月-2010年3月收治的398例置入PICC的肿瘤患者,采用建立专业化的PICC治疗团队,设计PICC置管临床路径,专业护士置管操作,对常见PICC并发症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监控与管理。 结果 398例PICC治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37例,总发生率为9.3%,其导管堵塞、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均有发生,但发生率均控制在较低范围。 结论 重视和规范PICC的操作与维护管理,可最大限度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确保PICC置管患者的治疗安全。

    Release date:2016-09-08 09:26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X线透视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误入胸壁静脉处置一例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3 pages Previous 1 2 3 Next

Format

Content